Sunday, September 03, 2017

China's Mass Line Online: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走好新时期的网上群众路


The Mass Line is a basic principle of the Chinese constitutional order (see, e.g., here). It is a fundamental expression of the notion of responsibility built into the corer structures of Leninist vanguard parties in Marxist Leninist systems. The General Program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onstitution provides:
“The Party follows the mass line in its work, doing everything for the masses, relying on them in every task, carrying out the principle of ‘from the masses, to the masses,’ and translating its correct views into action by the masses of their own accord. The biggest political advantage of the Party lies in its close ties with the masses while the biggest potential danger for it as a ruling party comes from its divorce from them. The Party’s style of work and its maintenance of ties with the masses of the people are a matter of vital importance to the Party.”
Though the Mass Line has been recently applied as a foundation of the anti-corruption campaigns, with a focus on reforming the CCP's "working style" (e.g., here), Mass Line principles have deeper constitutional application, including constraints on the freedom of the CCP itself in exercising its leadership. Indeed, the Mass Line's position as a central element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for party building suggests its normative breadth.

There has been substantial efforts devoted to the better incorporation of the Mass Line (as governance norm and as a disciplinary technique within the CCP) at least since the start of the current leadership period (e.g., here; discussed here). The CCP continues to focus on broadening the role of the Mass Line to its leadership role as a vanguard Leninist organization.  Indeed, there appears to be a growing emphasis on Party building in social organizations from Mass Line grounded initiatives (e.g.,在破解难题中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治理之道 (organization of Party building work to strengthen society)). Another recent publication, 作者:倪明胜,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走好新时期的网上群众路, (roughly: Ni Mingsheng, Building the Party's Governance Capabilities: The Mass Line Online in a New Era) also suggests ways in which the CCP may be considering better integrating technology into its mechanisms for building the CCP through the Mass Line.

The essay (Chinese only) appears below. For an excellent English translation by my colleague, Flora Sapio, see HERE. The author is Associate Professor School of Administration, Tianjin Center for Theoretical Stud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Distinguished Research Fellow.  It is important for its suggestion that issues of better integrating modern social media and internet technologies are moving to center stage in developing formal and informal governance management mechanisms within China.

Index of Posts.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走好新时期的网上群众路线


  随着网络媒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基于移动互联、手机短信、博客、微博、微信、APP客户端等建构生成的信息传播链和行动交往模式,正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的政治生态和现实社会的运作逻辑。网络时代下的“数字化生存”,既为民众参政议政开创了全新途径,开启网络问政、议政、理政的公共治理新模式,与此同时,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也给党的执政环境和执政方式带来全新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指出:“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因此,新时期通过互联网走好群众路线,不断创新执政理念,创新执政方式和方法,切实加强网络执政能力建设,成为新时期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战略选择。
  一、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的现实价值
  互联网时代唯一不变的就是在变。当前,新媒体、“互联网+”和大数据已经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策源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网上群众的意愿、诉求和表达,能适时有效借助网络媒介平台第一时间“发声”和涌现出来,面对汹涌澎湃的网络舆论和迅速崛起的网上群众个性化权益表达,传统的做群众工作的理念、方式和方法正面临严峻的挑战。如果不正视、不用好网络媒介这个倾听民意、聚合民智、联系群众的重要载体和媒介工具平台,我们的各项工作在今天就会随时陷入被动局面。
  因此,继续用好和发扬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将群众路线的价值内涵“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工作方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顺应网络媒介时代的变革需要和逻辑要求,也可以表述其内容为“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通过网络依靠群众、通过网络从群众中来、通过网络到群众中去”,最大限度地运用互联网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践行和走好新时期的网上群众路线,不断提高做好网上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成为当前各级领导干部主动触网、敢于用网、善于用网,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的必然选择。
  群众在哪里,我们的工作触角就要延伸至哪里。当前,要着力探索和开辟发展网上群众工作新领域,用好党群干群这个媒介互动新平台,发挥群众路线+科技的优势,通过“零距离”的交流互动,不断激发网上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推动全党上下最广泛、最及时地倾听和吸纳社情民意,从而在集聚群众智慧的同时不断提高民主执政能力。通过网上群众的有效监督和“倒逼机制”,发挥群众监督公权力和放大“网络反腐”的现实功效,不断建立健全纠错防错机制,真正有益于提高科学执政的能力。通过“互联网+党务服务”“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和加速网络公共服务进程,精简网络服务办事流程,以“一站式”服务打造为民便民的新平台,不断求得社会各群体利益的最大公约数。针对意识形态的渗透和网络谣言的肆意传播,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强化主流声音的传播速率,提高网上群众意见的回应效率,切实改善党群、干群关系,厚植群众之基,切实提高网络舆论引导力和综合治理水平。
  二、走好网上群众路线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实施网络强国战略进行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社会治理模式正在从单向管理转向双向互动,从线下转向线上线下融合,从单纯的政府监管向更加注重社会协同治理转变。”当前看来,互联网开启生成的网上群众路线,已经成为我们党获取执政资源的重要新渠道,成为互联互通密切联系群众的新载体,必将有力地推进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创新执政方式方法。
  1.创新执政理念,加快思想和行动的“转型升级”,在学网、懂网、用网中化被动为主动。
  当前,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认识到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发挥的重要作用,积极主动拥抱互联网,学会用微博、微信、微视频和客户端来及时了解社情民意,掌握最新资讯和舆论动向。要科学认知和理性把握互联网和新媒体信息传播演化的内在规律,善于甄别新媒体舆论倾向,及时澄清事实真相,规避网络谣言,第一时间发出主流声音,将网络媒介这个“最大变量”变成“最大正能量”。要主动吸纳网络上的真知灼见和民智民意,与网上群众平等真诚交流,通过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和网络宣传队伍及时回应网民现实关切,积极创设网络新闻发布会和国家矩阵的政务党务微博、党建云平台等,在信息共享和互动体验中建立互信理解,最广泛地凝聚网民共识。
  2.转换优化执政方略,让执政路径在“兼容并进”和协同治理中,更加走向包容开放和务实灵活。
  随着社会的快速转型和阶层的分化整合,不同利益主体的权益诉求和社会矛盾问题基于网络媒介平台得以释放出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和舆论生态,我们党就需要不断转换优化执政方式,基于网络公共领域的价值开掘和平台拓展,建立健全新的利益协商、沟通和平衡机制,从而有效调控和化解转型期的各种社会矛盾与冲突。这就需要我们加强舆情研判,建立完善舆论引导和利益调控机制,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在平等对话交流互动中顺势引导、整合利益、调和矛盾,从而借势发挥用好互联网扁平化、交互式、快捷性优势,真正推动执政决策的科学化、治理的精细化和服务的高效化。
  3.创新执政思路方法,用好党群干群互动交流媒介新平台,在“键对键”“面对面”中实现线上线下联动。
  群众上网了,民意也跟着上了网。但是,网络民意又不完全等同于民意,特别是网络虚拟领域中那些无中生有、造谣传谣的虚假信息传播和日益突破道德底线的炒作恶俗和“人肉搜索”,以及那些在商业利益驱动下的“网络水军”所炮制出来的“伪民意”,会在无形之中影响公共舆论走向,甚至干扰和影响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当前,散落在网络虚拟空间中的网民,日渐基于兴趣爱好和价值情感偏好呈现出“部落化”和“圈层化”,要想有效整合不同网民的价值利益诉求,规避网络谣言、维系网络公共秩序,规范引领网络群体性公共事件,面对日趋复杂的网络环境和舆论生态,亟须我们紧跟网络媒介发展新态势,不断提高对互联网规律的把握能力、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对信息化发展的驾驭能力、对网络安全的保障能力。
  因此,创新用好网络媒介交流平台,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网络媒介素养,建立完善网络民意吸纳机制、网络舆情应急管理机制、网络民意诉求反馈机制、网络利益诉求结晶机制以及建立重大决策网络听证机制、网络问政理政绩效考核机制、网络问政监督机制、网上网下联动对接机制,等等,成为新时期各级领导干部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做实网络问政理政的必修课。
  三、迈向“网络强国”必须提升党的网络执政能力
  当今世界,网络媒介信息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基于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推进的全球信息技术革命,正将治国理政带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历史和实践已经表明,推进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关键取决于我们党自身的执政能力建设。面对全球信息化浪潮和我国实施推进的“网络强国”战略,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高低,在现时代下越来越取决于其掌握、利用和支配现代科技和生产力发展的综合能力水平。为此,迈向“网络强国”,不断提升党的网络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亟须在资源整合能力、人才建设能力,制度机制适应能力以及话语转换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创新。
  1.强化执政资源整合能力。
  执政资源是执政党在履行执政使命、提高执政效能和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综合性要素资源的总体性呈现。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最为弥足珍贵的执政资源主要体现为被全党和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和传承的历史资源、政治资源、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意识形态资源、公信力资源,等等。随着社会的深度转型和改革发展的纵深推进,基于市场经济、外部环境和互联网“变量”等带来的“复杂性社会”,党的执政资源正面临全新的挑战。如何基于网络媒介建构系统性执政资源体系,推进执政资源各要素的有机整合与协同互补,不断激活和传承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积累的执政能力资源,现时代意义下执政运行能力资源和保障能力资源,以及不断开发拓展增量型的网络执政能力新兴资源,强化执政能力资源的有效性供给,推进执政能力和水平创新,以建构现代执政资源体系,切实提高党的网络执政能力。
  2.提高执政人才建设能力。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其政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成为党的鲜明特征。因此,确保党的人才队伍建设的不断完善,并始终保持对人才的吸纳融合也成为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与活力的关键所在。面对互联网时代意识形态的博弈和较量,尤其是面对“鱼龙混杂”的复杂舆情态势,如何更好地掌握意识形态的主动权和领导权,强化舆情的研判和舆论的有效引导,建立完善网络人才队伍培养机制,对能否走好用好网上群众路线,意义重大。
  与此同时,强化公共政策决策网络吸纳,用网络媒介有效打开“政策窗口”,有效整合和吸纳民智民意,多层次、多形态、多领域打通和开放社会精英的流通管道,积极营造良好的人才流动生态环境,也成为整合人才队伍、凝聚人心的必然选择。
  3.提高制度机制适应能力。
  制度的有效性在于制度本身的建设和制度的适应能力。互联网时代党的建设和执政能力的提升,主要体现在党有效驾驭网络新媒体的能力、推动引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以及应对外在复杂形势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党自身要强化制度体系的“顶层设计”,用“一盘棋”整体思维推进思想建党、组织建党、制度治党、纪律管党和人才兴党。与此同时,还要顺应市场经济环境、外部环境、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等,实时完善制度机制,强化组织制度的约束力、感召力和回应力,并匹配建立一整套网络利益表达机制、协调机制、矛盾化解和沟通回应机制等,从而在制度机制的创新调适中实现利益的平等协商和互动均衡。
  4.提升话语转换创新能力。
  从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来看,政党意识形态的话语转换与创新,政党执政理念的创新,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社会整体价值观的凝聚共识。互联网建构生成网民的权益表达诉求的同时,也扩展和强化了群众的话语权,更是生成一系列形式多样、题材新颖的网言网语。面对传统主流舆论场和网络新媒体舆论场的日渐区隔与分化,亟须我们创新和转换话语表达形式,将宣传话语、政策话语和信息服务话语有机互动衔接,以建构网络新媒体时代下的“轻阅读”和富有温度情感的“网言网语”,在坦诚交流中建构价值共鸣,打通对接“两个舆论场”。
  与此同时,要遵循网络媒介传播规律,塑造中国风格和特色的话语体系,用开放、融通、科学的新概念和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唱响中国声音,切实提高中国国际话语权,以“中国立场、国际表达”推进意识形态话语的创新和表达。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网络公共事件的演化博弈与治理机制研究”[13CZZ06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中共中央党校政治学博士后,中共天津市委党校、行政学院副教授,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责任编辑:狄英娜

No comments: